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文娱  >  书画  >  金城文化名家
高占斌书法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 2020-06-04 16:24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郎照玉

  高占斌,男,1970年7月出生,甘肃兰州,中共党员,中学高级美术教师,现就职于兰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1996年加入九州书画社会员;

  1998年参加“迎澳门回归”现场书画中青组三等奖;

  2003年加入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职工书画协会任理事;

  2006年参加兰州市“夕阳红”老年书画二等奖;

  2007年参加甘肃省“白兰杯”教职工书画大赛作品三等奖;

  2008年参加区教职工书画大赛获一等奖;

  2009年参加区教职工楹联书法大赛校长组一等奖;

  2010年参加市工会成立六十周年既庆五一职工书画展书法二等奖;

  2010年加入兰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4年9月,书法作品入选甘肃省中学教师美术作品展,被评为二等奖;

  2015年4月参加甘肃省书协12期培训班;

  2016年8月西北师大书法学院第二期高研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作品被书法院永久收藏;

  2016年5月、书法作品入展甘肃书协“人和文化、甘肃省第五届新人书法作品展”;

  2016年12月,书法作品荣获甘肃省首届书法课程建设研讨会百名教师书法作品三等奖;

  2016年12月,书法论文荣获甘肃省首届书法课程建设研讨会百名教师论文评选一等奖;

  2017年3月,书法作品入展甘肃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雷锋日记摘抄书法展;

  2017年1月报批准为兰州市书协七里河分会副主席;

  2017年3月加入甘肃省书协、兰州市书协会员;

  2018年8月被兰州市委宣传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十四次会议审定命名为“金城文化名家”;

  2019年9月书法作品《古诗两首》参加省总会建国70周年荣获优秀奖;

  2019年9月书法作品在“写一首情诗给兰州”中荣获优秀奖。

楷书中堂

  书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占斌书法印象

  王海成

  “追求艺术真正获得的是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某位书家这样说,这也许是书法家们对书法精神的理解。在古丝路金城兰州,这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热土上,书坛高手林立,高占斌的书法作品或许不是书法界最为出色的,但他却是待人最为真诚,他是一位书法教育传播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1970年,他出生于兰州市郊一个农民家庭。对一个朦胧的孩子来说,印象最深的不是儿时的乐趣,而是贫困的生活场景。他小时候吃过包谷面、马蹄子,为偷吃家中唯一留给年幼弟弟的白面馒头,而让母亲挨了一顿打。

隶书扇面

  小时候在农村,羡慕生产队的会计能写会算,羡慕学校的老师能说会道。他的父母亲都识字少,家中兄弟三人,长身体,吃的多,日子过得很紧巴,哥哥为了给家中干活,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他对上小学的时候对写毛笔字的“大印格”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楷隶行书字,那时看不出写字的天赋,但是“大印格”为他播下了热爱书法的种子,使之成为他心灵深处永恒的情结。 上小学和中学时,班级办黑板报,他就模仿书本中的画图和同学自己动手办黑板报了,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他的心灵深处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更激发了他学习绘画的信心。初二年级的时候就被美术老师挑选出来参加美术组学习绘画和书法。遇到过年过节和村里邻居亲戚、朋友家有红白事,就给人家做些写写对联、记礼账等事。改革之初年代生活困难,没有钱买字帖,只好从旧报纸上剪下有字的标题和别人发表的作品,比照着写。由于对书法的酷爱,没钱买笔墨纸砚,他就找些红土来捣碎加水当墨,在方砖上习字,拾铁积攒些零钱,买些旧报纸习字。直到高中,课余时节,继续学习并考入美术专业学习并毕业。那时的他的他对书法纯属一个爱好者,有的只是热情,甚至连临帖也不知道,只是看到自认为写的好字,总是模仿一番,尤其班主任的板书。他走上书法之路,缘分偶然。我从小就崇拜文化人,人生理想就是想当一个文化人。仅凭一腔热情支撑起了他一个农村少年的书写梦想。

  九十年代初期,书法热潮刚刚兴起,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书法知识的浅薄,他就买来字帖,如饥似渴地阅读和临帖习字,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书法研习和看展览上。

  1994年,他来到兰州市较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教,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文娱贫乏,一周回一次家,时间也算充裕,利用废旧报纸,课余时间练习书法,临习《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颜勤礼碑》等字贴,从此开始学习书法生涯,又是临又是摹,几乎天天看,天天写。不一定得法,却坚持了数年。

  后来在担任学校管理层中,副手的他缘分又来了!政约事少,课余闲时以写字排遣心寂。躲进书斋,墨香书韵,令他忘却烦躁和疲惫,悉心感受读书之悠然,挥毫之欣然。以写字为乐,濡墨萦怀,放浪形骸,集中精力锤炼临池之功和进行书学研究。幸运的是后来起步还算是比较高,路子也对头,参加了省书协的培训和高研班的学习,有幸得到当代书法名家的亲授亲点。名家的指教、点评,使他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抚慰,始知前学徒费笔墨,处于迷茫时期的书法学习开始渐有所悟,如古人云:一日有一日之境。如是近十年光景,于书揣摩把握诸师的艺术精神,于人领会接受诸师的思想素养,师其心而不蹈其迹,品其味而不见其形矣,书法学习算是步入了正途。

  孙过庭《书谱》曰: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他夙来在思想精神层面有一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熔铸、提炼、取舍的意识。目标既定,虽不能至之,我毅然奋力为之。遵从翟万益导师的指教,从系统理论的学习到笔性技法的磨练,分优劣、知取舍,认识逐渐地明了清晰。读书、临帖,如痴、如癖,魂牵梦萦,念兹在兹。一次次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减少了事约,何乐不为。有次参加导师座谈时,先生嘱咐要注意锤炼线条,增加线条的内涵。通过体悟线条的柔韧和苍茫,体悟用笔的提按和顿挫,使笔下的线条略存形模。就这样不声不响地钻研思考,不遗余力地徒费纸墨,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受的酸甜苦辣不可言表,好在始终乐观地对待书法的学习和实践。

册页《心经》局部

  读得多了,自然悟得就多,他渐渐地明白“技进乎道”的道理。书法不仅仅是法,其根在道,道为书法之源。道者,天地太和之元气,衍化而生雄、奇、逸、雅、清、秀之气,进而转化为书法之神采。书法就是一个矛盾体,虚实、崎正、收放、肥瘦、轻重、急缓、润燥、浓淡、方圆等等,一个个矛盾川流不息,要求我们既要面对矛盾,又要解决矛盾,最终创造出新的和谐和优雅。道的自然境界,便是书家向往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同时还必须有史学、文学、文字学、美学及相关艺术素养作支撑。

篆刻  肖像图

  古人说,学书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在师承源渊方面,他坚持走以碑为主、字帖和碑帖融合的路子,与古为徒,意与古会。隶书开始主攻曹全碑、礼器碑,之后又西狭颂、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碑用功;篆书学周金文,又以石鼓文、峄山碑用功为勤;行书学米芾、又偏爱二王;楷书学龙门墓志、又心仪王宠。上追周秦汉,下及宋明清,以隶书为主,泛临约取。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李逸峰教授叮嘱他:百通不如一精,博而能一,取精用弘,才是正途,并为他题写斋号“耕墨堂”励之。导师李葆竹和李贵明先生非常赞同,也欣然为我题写了斋号励之。钻之弥深,仰之弥高,穷理尽性,上下求索,不知不觉已到不惑之年了。

篆刻   万卷图书一草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书法不喜欢热闹,喜欢远离尘埃、清心寡欲,让心静下来,不为时事困扰,不为琐事烦心,以愉悦的心情,在放松的状态下书写,让心灵在更大的空间里舒展自己的想象,随性而安、随感而发。选择了书法、就终日与书为伴。心因恬淡静,书以执着精,持之以恒,自然影响到临池之功和创作水平的提高。他创作的作品先后获第省教师书法大赛三等奖、入选省市作品展,省市书画展一等奖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他来说,十份耕耘,收获一二,亦足矣! 学习书法不仅靠兴趣,其实缘分到了,就始终割舍不下。他现在已经弄不清书法就是生活,还是生活就是书法了。也弄不清是人磨墨还是墨磨人了。书法,劳以生、逸以老。因为书法,活着不曾无聊,生活变得充实,他倾情书法、享受书法、感恩书法,感恩生命的灿烂。

行书“境由心造”横幅
篆书“雄关而今”七言联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郎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