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文娱  >  书画  >  文化沙龙
秋子:说说我的书法人生
发布时间: 2019-01-14 11:39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赵敏

  我出生于“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那片热土的一个半工半农家庭,1972年入伍来到兰州,自此便长期羁旅于此,成为甘肃人。1991年到地方后一直从事书刊出版,先后供职于甘肃文化出版社、文化博览杂志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调研员等职。好在,都是同文化打交道。而且值得欣慰的是,几十年过去,始终未敢懈怠自幼喜爱的书法艺术。

  从小涂鸦志未移,

  掘开墨海万层篱。

  游情象意思中绾,

  晋法唐风腕底縻。

  赤鸟云笺寻本义,

  白驹岳谷问阙疑。

  不悉深浅逐明月,

  自信嫦娥会有期。

  一、缘结书法及历程

  我学习书法,经历了启蒙、得悟、自觉三个阶段。

  一是启蒙阶段。抑或是沾了祖上文脉基因遗传的光吧,我五岁便开始涂鸦。临习的法帖主要是父亲写的楷书隐格,日课三纸,濡墨不辍。那时候,父亲在一家造纸厂工作,半月一月才回一次家,所以我习字多受祖父指点。庭训所致吧,从小心田里播下了重手艺、轻仕途的人生种子。算是学有长进,十岁那年首次替父亲给家里写春联,十三岁凿出平生第一枚印章,十四五岁已小有名气,常被县文化馆等单位借调去筹办展览、墙报、宣传栏。“文革”中,无以回避地抄写过大字报,站在木架、梯子上写过“语录塔”“忠字墙”……就这样,神差鬼使地走上了书法之路。

  二是得悟阶段。1972年客居兰州以后,已是一名军中墨手的我,有机会接触社会,先后结识了顾子惠、尹建鼎、王创业、何裕(聚川)、赵正(黎泉)、蒙子军、狄水池、刘朱梁、沈年润、应中逸以及骆石华、陈伯希、郭文涛、董吉泉、李宝峰、陈天铀等很多陇上书画篆刻名家,并拜顾子惠、尹建鼎先生为师重学书法,从骆石华先生研习篆刻。在他们的指点下,经过“回炉”渐而得悟,逐步走上了真正的书法篆刻之路。尹建鼎、骆石华先生总是当着众人面夸我乃其“高徒”,给予我很多鼓励,更增强了我深研书法篆刻的信心。于是,在黄山谷《松风阁诗》和春秋《石鼓铭》上花了五六年功夫;继而临习东汉《张迁》《乙瑛》及北魏《张猛龙》《张黑女》等刻石;篆刻方面临摹了一些战国、秦汉、明清印,尤其对汉印情有独钟,对明清印也蹚水甚多,打下了一定基础。1980年,当我的书法作为兰州军区后勤系统展览的获奖作品第一次印上报纸时,激动得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军旅记者前来采访我,稿子登上报纸,更让我兴奋不已。1986年,我有幸成为甘肃省书协(中国书协甘肃分会筹备组)首批会员之一。1984年起,我参加了无锡书法艺专为期两年半的函授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懂得了书法篆刻的艺术真谛。1993年,在兰州举办了首次个人书法篆刻展览,出版了第一本书法篆刻作品集和第一本钢笔字帖,算是迈出了几个不小的步子。

   三是自觉阶段。从首次个人展览后,经过听取同行意见,经过冷静分析和总结,我下决心摒弃了原有的一些宿弊,书法产生了较大变化,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自觉的时期。这其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倾心书法史、论的研习和多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是出于从事出版工作的需要,我把很多时间花在了读书、问学方面,包括文学、文字学、史学、文化学、考古学、训诂学、哲学、艺术学、民族民俗学以及西方美学等等。由于学养的不断丰富,书法创作不断向用笔精到、内涵丰富延展,篆刻也朝着表现新意、张扬个性努力。到90年代中后期,书印作品接连入选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赛并有获奖,被藏、发表、入典、题匾、勒石、上挂历台历……墨迹散见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国有了一些知名度。但我对此并不满意,加之自己提出了“敦煌风”概念,理应率先践行,所以从2000年举办第二次个展后,我选择了书法人生中一次很大的转捩,把主攻方向扭到对章草的研习创变上来,到今天,已然取得了一些堪以慰藉的成果。我的章草书法,在结体上吸收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简约,就是笔画简练,少缠绕;用笔上以宋无名氏《草诀歌》、隋人《出师颂》和汉代史游的章草为基调,糅进二王的用笔特点,同时保留了少量黄山谷草书的辐射式线条;章法上借鉴了《韭花帖》和《书谱》的空灵;审美上以“遒劲老辣”为尚,切以当代艺术审美;创作题材也多是自己的诗文联句……这样一来,内涵丰富多了,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秋子草书”面目。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曾评谓:“秋子的书法得力于他深厚的学问功底,章草与众不同,书有内涵,个性独具,很难得。”著名诗人、书法理论家叶鹏飞评论道:“秋子先生是有着自己学术思想的书家,对艺术的理解就有联惯性和完美性,这样就触类旁通,进入书法创作的佳境,达到精神的升华,进而书品自高。所以,秋子先生的书法是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艺术,证明了书法这种自身独立性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性的艺术,在追求高境上,必须与其他文化因素完美结合,内蕴才会更丰富,意境才会更深沉,格调才会更高雅——无疑,这也是秋子先生书法的价值所在。”刊于《财富周刊·书画版》的金陵的评论文章谓:“他的草书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变化,在纷繁的流派中求融合,这便形成俊朗洒脱、百味杂糅的书风,豪放中伴随着严谨的法度,清丽中凸显着狂傲的张力,点画之间书卷气扑面而来。他的篆书以《石鼓》为根,吸收吴昌硕和先秦草篆意趣,苍劲中透出天真,更显灵动活泼,用笔洒脱,放锋飞白,以优美多变的线条为古老的文字增添了新鲜的趣味,很受书界的推崇……‘有法而无法’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所谓‘有法’,是指传统中早已定型的优秀成分;而所谓‘无法’,则更多地带有‘悟’的成分,把法度化成了一种意识。读秋子先生的书法,体会更多的是那种在法度中自由舞蹈的快乐。秋子先生被书界誉为学者型书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大量的书法研究理论和研究的成果,更因为在这个艺术领域里诗书文印俱佳者实在不多。”

  《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能说已经成功,我仍在继续探索,但愿能有新的突破。

  二、书学成果及影响

  我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与问学,始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三十年来,功夫未负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书协副主席吴善璋评论认为:“秋子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书法创作上,都做得不错。他的章草书法写得很有个性、有思想、有新意;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更大,不仅在西北书坛,而且在全国书坛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刘正成先生说:“在全国书法理论界,大家都知道秋子。他多年来不问名利,默默耕耘,学问很扎实,成果也很显著,不啻是甘肃书坛的骄傲,整个书坛也为之骄傲。”

   1.主要著述:《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等专著,《汉字探赜》《敦煌书法浅论》《甘肃汉简书法略述》《十一个世纪的辉煌和六面旗帜的光彩》《二十世纪甘肃书法论纲》《论文化自觉与当代书法》《〈西狭颂〉浅说》《当代甘肃女性书法略述》《“尚法”别议》《“敦煌风”与当代书法创作》《“敦煌风”回顾与展望》《从“通渭现象”说说甘肃书法的发展》等数十篇重要论文,以及《敦煌写卷墨迹赏析》《当代甘肃书法30人批评》等评论文章,并撰写了《甘肃省志·文化志·书法篆刻》。其中:

  最重要的著作是《中国上古书法史》。该书43万字,500余幅图版,从构思到完稿,整整花去10年时间,2000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是迄今为止填补中国书法史空白的一本专著。出版后新华社发了通电,引起不小轰动,该书的责任编辑电话报喜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乔石打电话给商务印书馆老总,索读该书;《中华读书报》《文化市场报》《读书》杂志等报刊刊发了十余篇评论文章……秋子之名一夜间不胫而走,贺电、信件、电话接踵而至。更为可喜的是,该书先后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提名、甘肃省委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其次是《中国书法史略》。约42万字,600多幅图版,2008年9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国家“985”工程资助项目,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那时,我正负责《文化博览》杂志,社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鉴于兰州大学杜斗成教授、博导几次登门约稿,我只好答应。所幸过去写《中国上古书法史》时积累了很多资料,仅花了4年时间便顺利完稿。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从文字产生一直写到20世纪70年代末,论述虽然简略,但脉络清晰,有不少新的视点,面世后,被媒体誉为“新世纪的一部标志性力作”,2009年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2.主要建树:我在书学研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甘肃书法“敦煌风”理论;同时还提出不少新颖独到、有些是前无古人的书学观点,并体现了我多年来始终如一的书学思想。

  “敦煌风”,是基于我对甘肃大地的热爱和对甘肃书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面审视,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主张。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根本目的在于呼吁甘肃书家,努力继承和发扬甘肃书法的“敦煌风”精神,筑基并打造“敦煌风”流派,促导甘肃书坛也像河南的“中原书风”、江浙的“江南书风”、上海的“海派书风”、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书风”、四川的“巴蜀书风”、山东的“齐鲁书风”、京津地区的“京派书风”一样,为甘肃书法亮起一块牌子。“敦煌风”不是什么组织,亦非诸如“现象”“主义”之类,而是一个响亮的群体宣言,一声鸣响于西部大开发中的世纪号角。“敦煌风”代表着甘肃具有影响力和艺术水准的书法家,可称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一个书法流派,即“敦煌风书派”。继而,我连篇累牍地撰写了《“敦煌风”初探》《感悟“敦煌风”》《“敦煌风”答疑》《让“敦煌风”刮起来》《盘点“敦煌风”》等一系列文章,呼吁甘肃书家团结起来,努力打造“敦煌风”,尽快走出甘肃,在中国书坛赢得有口皆碑的地位,为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而奉献心力。在我的倡导呼吁下,“敦煌风”不仅得到书法界同仁的承认和支持,而且波及甘肃演艺界、美术界、摄影界和商业界等多个方面。有媒体以《秋子的“敦煌风”理想》《他想掀起“敦煌风”》等为题做了报道;《中国书画报道》《甘肃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尤其是网络等媒体也给予不少关注;中国书协原副主席、西安交大艺术学院院长钟明善教授,曾撰文《敦煌风吹长安城》给予充分肯定。甘肃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翟万益评论说:“秋子最早提出‘敦煌风’的口号,他想以此唤起陇上书家向甘肃历史书迹的靠近,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书法流派。同时,他也努力实践‘敦煌风’,在书法创作上,由原来的五体并进,从这个世纪初转到了主攻章草上来。我相信,作为书法家的秋子和作为书论家的秋子,当在一个平面上展开自己的思想时,将是一个丰硕的收获季节。”十余年过去,“敦煌风”已然潜移默化于国人的心目中,大陆很多人为之称道,香港、台湾书友也常有问及,可见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书学研究中,我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独到的观点。特别是,我第一个将出生于甘肃的现代书坛巨匠魏振皆写进了中国书法史,用翟万益先生的话说,“像三陇书家魏振皆在中国书史上占以足够的文字,秋子有充分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在历史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并不是史笔的任意褒贬。像鲁迅列入书史,也表现了秋子独特的见解。”

   3.书印论评:这些年来,鉴于对书法研究的深入,为宣传甘肃书家,宣传甘肃,我不仅写过很多关于甘肃书法历史及书法人物的文章,还为当代百余位书家写过评论,为不少书法集、文集写过序文跋语,因之常被大家戏称“权威”,乃至外省的一些书家、印手也常有索评。这些文章中,较有影响的有《一代巨擘魏振皆》《当代甘肃书法30人批评》《何聚川书法暨书学思想析评》《别出机杼领一格——简说赵正书法》《椽笔挥韵墨田唱心——“敦煌风”的实践者王创业先生书艺浅识》《情与性的硬度——评张改琴书法》《于右任先生之甘肃情结》以及评论北京崔学路、江苏叶鹏飞、河南刘颜涛、河北冯宝麟、宁夏杨华等150多篇书法篆刻家的评论文章。同时,我放眼全国书坛,经过认真研究和遴选,高屋建瓴地吟写了包括启功、沈鹏在内的《诗评当代书法五十家》。2011年5月以来,应邀在甘肃电视台经济频道《收藏》栏目做书法鉴赏嘉宾,对当代书坛李铎、张旭光、刘正成等十余位名家进行了访谈式的鉴赏和评论,节目播出后,受到书界同仁和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

  三、文化个性及其他

  我当过兵,放过电影,搞过设计,策划过展览,参加过文艺宣传队,跑过新闻,钻过暗室,从事过文学创作,编过图书,办过杂志,做过领导……阅历亦可谓丰富。如诗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综合素养,提升了审美情趣。半生耕耘,除书法、篆刻及其史论研究外,还有诗联、散文、小说、红学、国学及音乐、摄影等诸多爱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出版有《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借我诗心》《最爱是秋》《未了秋情》《秋声依旧》等文学研究和诗联著作;发表过《思考国学热》《为圣人正义》《简释〈德道经〉》等国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尤其是我的诗歌创作,金陵先生曾评论说:“他的诗空灵俊逸,意蕴悠远,颇具古风,因而,他的书法创作多以自作诗联为素材,就更具有了双重的艺术价值。自写自书,当然就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节奏,读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绝无艰涩之感。这大概也是秋子书法耐读的另一个原因。”

  我的故乡,是传说中凤凰鸟飞翔过的地方,是北宋巨子苏东坡出仕的地方,也是自古有“凤翔三绝”(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的地方,更是秦王朝东迁后在此筑城建都294年的地方……这些绚丽而神秘的文化光环,从小给我留下了连梦中也徜徉陶醉的一份恋情。我常漫步在东坡当年疏修、至今仍在的凤翔东湖,观览其迹,揣摩其人及他的人生作为,于崇敬、感佩中受到影响,所以养成一种文人气颇浓且带点清高和孤傲,重精神生活、轻物质享受的品性;再者,我天生固执,秉性使然吧,总是学不会乃至鄙夷官场那一套谄媚拍马的处世情态,所以一直无意仕途,也不为此动思,一意孤行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哲人周国平说,不做梦的人必定平庸。我不想平庸,我也有梦想。但梦想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给自己取了个斋号,名曰半翰斋,意即一半时间用来工作,糊口,把另一半时间和精力拿来做自己的事情。并按白居易所说努力做个“中隐”,因为“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我为自己确立了一个信条:低调做人,认真做事,淡泊名利,丰富学养,严谨治学,修养身心,努力做到无愧己心,无愧时代。所以,无论作书、治印,还是为文、吟诗,我始终执著地坚守着那种传统的文人情怀和难以改易的人格品性。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勤奋、坚持自学、努力做个小文人的人,在本职业务一直很忙的情况下,几十年来不睡午觉,没有节假日,不会跳舞对弈打麻将,不看电视不去玩,除了不得已的社会活动和应酬之外,利用一切可用的业余时间读书、问学、书法、篆刻,有时甚至宵衣旰食……虽说我的人生存在缺陷,但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用一位采前来访的记者的话说,我虽“半翰”,却是“一生过了两辈子”。回头看去,夸个海口,可谓之“一树秋色”,而这些成绩,正是在市场经济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不流浮躁、甘守寂寞的情况下取得的。抑或,的确当足以慰藉。

  现实生活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我在陇上生活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两次进京的机会,但我不想成为“北漂”大军的一份子,不想去皇城根下沾王气、争名分,只想着安安生生地做个西北人足矣。再说,我实在不想放弃自己扎根于此、三十年前就立下“献身甘肃”远大宏愿的生命梦想。大半生的生活现实告诉我,必须牢记自己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普通平民,骨子里基有平民因子,决不能忘掉民众百姓,更不能有悖九曲黄河流过梦想的家园。故而,这些年来,我尽量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社会活动,先后为灾区人民捐献书法作品达百余幅;同时多次参加文化下乡、下厂矿、下部队活动,为省内各地及兰州两山公园等各界义务书写上千幅书法作品;还常在多所院校和部队、社会义务书法讲座,做过数十个展览大赛的评委……在省内外博得良好口碑,有人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工作者”。诚愿自己不辱斯称。

  以上“卖瓜”之文,便是我书法人生的第一个分号。

  【秋子先生艺术简介】

  秋子,本名申晓君,老陕。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编审,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爱好颇多,有“文化学者”“杂家”之谓。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青年书协等众多组织顾问。著有《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借我诗心》《最爱是秋》《未了秋情》《秋声依旧》等16部,发表书法、篆刻、国学、出版及诗歌、对联、散文、评论、序跋、杂文、小说、新闻、通讯等作品计300多万字;书法篆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众多大展赛事,墨迹流见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当代书坛学者型书法篆刻家、书法史论家、诗人”。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