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文娱  >  书画  >  艺术资讯
描绘属于人民的时代画卷
发布时间: 2022-09-07 10:49 稿源: 光明日报   编辑:赵敏
  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中国画)桑建国、张学枚等
  天梯(油画)赵晓东
  护航归来(中国画)侯媛媛
  山高水长(中国画)姜宝林
  智能时代——“中国芯”(中国画)孟祥军
  辽宁号航母(油画)许杨、廉南宁

  【聚焦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金秋九月,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如约而至,众多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精品演出和展览,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于京津冀三地同步启动,打造出多空间、多媒体与多样艺术形式相互联动的文化矩阵,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以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为呈现主体的“三大展览”,与今年特别设置的“人民为中心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共同构成了本届中国艺术节展览活动的崭新格局。其中,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天津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精心遴选出数百件艺术佳作,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美术、书法篆刻创作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京开幕,共展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400余件美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门类,热情讴歌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繁荣景象,“人民”成为最重要的主题。

  宏大叙事反映时代巨变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国产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画面里,一件件国之重器、一个个辉煌成就接续起中国非凡十年的圆梦之路。

  走进中国美术馆,穿梭于众多画作之间,仿佛置身祖国飞速发展的每一个现场,感怀时代巨变,更感恩社会进步为人民带来的安稳而幸福的生活。展厅里,作品《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前聚集了许多观众,该作品表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场景。“在写生采风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了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王奋英说道。十八洞村是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在创作时,画家试图以温暖的色调与柔和的线条来表现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为作品增添了温暖的诗意。同样是描绘新时代的人民群像,桑建国、张学枚等人合作的《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则将场景切换到了纷繁多彩的都市生活中。博物馆里,身着少数民族华美服饰的姑娘们围簇在智能机器人周围。不远处的远古恐龙化石与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时空交错的奇幻观感充溢画面。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交融互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我们能在郭健濂、褚朱炯的《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里看到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能在马鑫的《共享单车》中体会智能技术为城市出行带来的便利;还能在孙娟娟的《对话》里感受媒体发展对传统观看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众多佳作不仅在画面内容上表现了新时代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呈现出艺术创作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发展态势,体现出广大美术工作者多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上取得的傲人成绩。

  微观刻画传递情感温度

  “记得一位知名导演曾说过,好的电影不仅是演绎别人的故事,还能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这同样适用于美术创作,你看这幅画中描绘的满腔热血、干劲十足的青年志愿者,不就像是我自己嘛。”前来观展的北京市民何先生一边述说着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一边细细品味着画面细节。这幅名为《先锋行》的作品由庄道静创作,分别刻画了活跃在社区、街头等不同场景里的防疫志愿者。一双微笑的眼睛、一个专注的表情、一次不舍的回眸……温暖的细节在作品里随处可见。美术创作中,往往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不易被捕捉的细节。

  漫步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集中展示区域,一幅名为《护航归来》的工笔画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与陈列在周围的表现军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硬汉风”作品有所不同,这件作品无论是画面主题还是设色风格都极尽柔情。身着白色海军军服的年轻军人在结束护航任务后与家人团聚,从妻子为他准备的鲜花和周围夹道欢迎的群众来看,他也许已经很久没与家人相见了。抱起又长高了不少的女儿,这位父亲脸上满是宠爱。“海军是我创作的重要对象,我从小在沿海城市长大,父亲是海军,大学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对于军人,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艺术家侯媛媛坦言,作品中那白得耀眼的军服,以及鲜花、国旗、太阳伞等细节都源于自己童年的记忆,充满着温柔的力量。

  此外,王冠军在创作《少年游系列》时,刻画了丰富的衣饰细节,传递出青年一代的时尚与活力;黄鼎锋的《祖国有您,一切安然》对喧嚣地铁站里的众人进行了精细的表情处理,呈现出生活的五味杂陈;《野草滩,冰雪之旅》的作者陈树中擅长在画面里隐藏带有叙事目的的细节,集市里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雪人儿旁小伙伴间的嬉戏打闹、远处结冰河道上的竞速赛等微观场景,共同构成了情感丰富、生趣盎然的冬日乡村生活。

  形式探索引领创作新风

  近年来,伴随艺术创作的蓬勃发展,传统与现代的互鉴互融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课题。如何才能在不脱离传统的前提下实现艺术创新?艺术创新的方向与方法有哪些?展览中,众多艺术家通过不同视角,以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中,最年长的已至耄耋,最年轻的还是在校大学生。但从艺术创作的活力来看,都呈现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态势,可谓正能量满满。”正如吴为山所言,创新的思维与活力不仅仅属于青年一代,究其缘由,创新的内力源泉恰恰在于生活的积淀。

  试看当下已在美术创作上耕耘多年的艺术家的作品。陈孟昕的《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在形式上追求适度夸张的人物造型,为避免画面因过于繁密而显得“不透气”,画家创新地将前景中的树木作了留白处理,不仅分割了画面空间,更为作品带来灵动的气息和现代感。再如田黎明的《浦东清晨意象图》,保持了中国画特有的那份宁静、飘逸和洒脱之气,却又在笔墨营造上追求具象与抽象的融合,呈现出浓烈的现代意味。

  再观青年艺术家孟祥军创作的《智能时代——“中国芯”》,作品以极富科技感的元素组织画面,跃动的数字编码与错综复杂的芯片线路形成大量直线,与人物的动态曲线产生对比。画家以传统的工笔语言探索当代题材的新表现,其作品与前辈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相较,更富创新实验的“辣”味。

  展览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指出:“广大美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反映时代精神的神圣使命,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注入笔端、写入画卷、映入镜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纵观此次展览,无论是宏观的呈现还是微观的表现,抑或是创新的表达,众多美术精品的汇聚,全景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文化之美,生动刻画出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一幅新时代追梦逐梦的多彩画卷,正在人民的簇拥下徐徐展开。(记者 荣池)

稿源:光明日报   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