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文娱  >  书画  >  艺术资讯
当代手工艺的“三重阶”
发布时间: 2019-11-20 10:19 稿源: 中国文化报   编辑:赵敏
  红金斑犀皮漆梅瓶(漆艺)甘而可
  应力转换III(漆艺)李永清
  家园系列之猫石图、唐宫仕女图(陶瓷)李雨花
  金秋报安(木雕)陈礼忠

  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自9月30日开展以来得到业界积极关注,这次展览分为“遗所思”“忽如寄”“道无因”3个部分,综合展示了百余位当代手工艺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木雕、石雕、陶瓷、刺绣、家具、首饰、玻璃、剪纸、纤维艺术等20余种类。视觉与空间设计为韩湛宁、深圳“亚洲铜”设计。

  不妨设问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今天的手工艺术是否真的达到优雅古典的高度,是否有所超越?为何作为日用的手工艺在日日萎缩而作为鉴赏的艺术工艺仍在蓬勃发展?在传承日益成为一种威权的时候,中国有年轻的“现代手工艺”吗?如果有,它是什么样子的?这3个问题,是我们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展览的标题“三重阶”语出《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说的是“伟大”汉代的宫阙境界,在那与浮云一样曲檐高耸的“阿阁”中,“人”在一重又一重的台上行走。诗的意思点出:“弦歌”响了,“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诉说的是永恒的人间理解之悲,不是惋惜歌者唱得多么苦痛,而是伤感知音的稀少。

  今天的手工艺也处在“阿阁”的表面辉煌层楼包围之中,但正如《古诗十九首》相较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落寞,这些最逼近人生人性真意的无名汉代乐府诗人的吟唱,其超越时代的含意,却少有历史的知音,杰出的手工艺术就在这喧嚣而又巍峨的“阿阁”中弯腰行走。

  “三重”在汉语中有特别的意境,“三”作为复数,“三生万物”,包含了所有的复杂性和可能,这是当代手工艺处境的映照。一方面,在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迎来了曾在农耕社会无限繁荣过的手工艺术新的“黄金时代”,这一年,全国大大小小的展览有上百个,“大师”“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荣誉“铺天盖地”,传统活跃在现代,这是一个“惊喜的悖论”。另一方面,在廉价的怀旧情绪和表面的“文创”策略的推动下,作为日用器皿的手工艺制品逐渐离开实用的初衷,价格越来越高昂,失去了生活的本意;但同时,在收藏市场的促进下,手工艺出现了越来越向纯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巧夺天工”的“人造物”,它希望与人的关系不仅仅要满足使用,还要沉浸于精神。

  人类究竟通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把玩”显现了它原本秘密的“野心”,作为中介物的“把玩”,被哲学家嗅出了“符号”消费的阴谋,认为“人造物”是通过消费实现的具有识别体系的符号,实际上是人欲望的投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是通过物品自我完成、自我消解展开。所以很多时候,物品的真正意义是一面镜子。

  “把玩”呈现出时代的精神状态。但我们清楚,变化是手工艺生命的永恒面貌,与手工艺有关的科学技术极大跃进,星外文明和宇宙的认识被不断刷新,新的工艺被当代赋予更多的心脑手与未来世界的精神关系,“日用之道”早已超越了使用,而走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古代“君子喻玉”那样的超设计正以全新的状态出现。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现当代手工艺术家作品的学术发现,来体现三部分内容的思想叙述,展开中国当代手工艺术处境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展览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依次分为三部分,标题也出自《古诗十九首》。第一部分为“遗所思——传统的精致和典雅”,策展人为吴光荣。“遗所思”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用作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认识新向度。经典固然精致和华滋,但后人往往“折枝”管窥“其荣”,只见一斑,“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时间过去很久了,时空距离实际是时代审美的变化,在“别经时”的今天,我们应如何重看“经典”?该篇章以“古意”为线索,展出的多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他们仍坚持“寄思于物”,将传统审美、情怀和实用功能再现于器物之上。第二部分为“忽如寄——回到纯艺术的‘工艺’”,本人担任策展人,选择了目前最活跃的手工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已逐渐打破实用艺术与纯艺术的界限,成为纯粹的造型艺术或时尚的单件作品。“忽如寄”见“驱车上东门”,诗中叩问的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命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生命如朝露,人生是一段旅程,是过客,“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即使是金石勒名,也不可能永恒。这样的追问,正是艺术的内在发源和动力,也是工艺在越过时代技术和材料等的局限后,逐渐离开具体的“功能实现”,而跃向“纯艺术”表现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道无因——工艺当随‘当代’”,策展人是王克震。“道无因”见“去者日以疏”,这首本是感怀沧海桑田的诗,但在后半部分发展为散发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乐观思索,“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一切的变化都是必然,“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具象的故乡是不可能回去的,所有已经过去的都不是原来的道路,“道路”只有向前,而无法向后,这正应了年轻一代的创作状态,作为当代艺术的工艺,他们不求完美和精致,他们生气勃勃打破重组,一心面向心目中的未来。这一篇章主要是“80后”“90后”艺术家,他们广泛采纳3D打印等新技术、新材料,极大延伸了手工的意义,作品注重抽象性、雕塑性,思想和观念的表现胜过功能性。

  展览期间,我们还将分别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合作,举行不同专题的研讨会,同时出版书籍《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作品选》。(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

稿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