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文娱  >  书画  >  访谈评论
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太虚之境
发布时间: 2019-07-16 09:41 稿源: 中国文化报   编辑:赵敏
  图为在水池底部的观众正在感受装置作品带来的独特视觉体验

  最近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观众会发现,在美术馆正门外,多了一汪蓝色的池水,水面波光浮动,水下的人们泰然自若。这是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展览作品《泳池》。步入美术馆大厅,一栋四层高的中式小楼映入眼帘,观众会发现,这只是一面镜子将躺在地上的建筑映射了出来——人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建筑》这件装置作品,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并拍照留念。

  漫步在展厅中,有时会觉得我们在旁观电梯里不同的人们,有时会觉得我们正坐在飞机的舷窗前望着城市的夜景,或者是站在窗前感受夜间的雷雨……在这个展览中,虚与实、时间与空间、黑与白、远与近、内与外仿佛都错位了、转换了。那些人们熟悉了的场景似乎不再熟悉,一切都是常见的,一切又似乎从未见过。这便是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带给人们的直接感受。

  雷安德罗·埃利希将自己定义为工作在真实与感知领域的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很有趣,但并不只是有趣,他以幽默的方式、雷安式的幻象,警醒和反思摆放在现代人面前的既成现实。

  7月10日,雷安德罗·埃利希个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艺术家从艺25年来创作的20件大型装置作品,其中大部分为互动性作品且首次在中国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张子康表示,雷安作品所到之处总会带来一场拥抱视觉艺术的狂欢,“他善于调动观众,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观众参与到创作的最终环节,成就了他作品观念的最终彰显。雷安的幽默其实是犀利的,透过他的作品也让我们意识到,艺术的形态正以如此深入公共空间的形式,被观众和艺术家共同改变。借由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思考当代艺术及其展览如何在新媒体文化的催化下,与观众形成全新的观看关系。”

  雷安的作品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许多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并且经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酵,而被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所了解,激发了世界各地观众源源不断的灵感。国际策展人罗德里戈·阿隆索评价:“反抗地球引力,颠覆空间,欺骗人们的眼睛,将观众转变成漫游者;强加的角度,表里不一的操控,特效的使用,好奇心的驱动,将观众变成演员;激活单调的画面,让人们对世俗的时间性感到沮丧;延展空间,开启窗户进入另类现实,重新诠释日常;悬置真假判断,构建现实主义,激发认同,强化难以置信的事物……艺术家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以及影响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自动机制提出了质疑。”

  在美术馆外的一侧,一辆巨大的吊车将一栋房子高高吊起,几根巨大的树根从房子的地板上伸出来,令人莫名心惊。这是雷安的巨型装置作品《连根拔起》。雷安介绍:“房子是人们记忆的载体,把房子连根拔起,强行的拆除和毁灭,也隐喻了现代社会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冲击。”

  雷安的作品并非单纯地颠覆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还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也因此更为触动人心。如他的公共作品《民主的象征》是对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方尖碑和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进行的一次联合干预,曾在2015年吸引了整个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眼球;《融化的房子》标志着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在巴黎北站长期展出;2018年,他受国际奥委会委托创作了《球赛》,以纪念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有意思的是,在此次展览中,雷安也试图将作品与中华文化产生联系。他在作品《建筑》中选取了代表唐人街的典型建筑,使得观众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迷失花园》是将一个不真实的花园设在一个中国式庭院的建筑里,从《人行道》上,观众还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景观倒影在水池上……

  在建筑形式越来越均制化、城市越发同质化的今天,“艺术也逐渐走进了白盒子,艺术就像科学实验室里做的实验一样。”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评价,“雷安德罗·埃利希勇敢地站出来,将这个白盒子放大、连接,做出了无人敢做的挑战。艺术应该是反映人与自然的艺术,不断用艺术的力量,向地球环境恶化、艺术伦理丧失等问题发起质问,他将会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本报记者李百灵)

稿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赵敏
-->